2025-05-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利用基于大连相干光源自主搭建的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仪器系统,探究了?;靥宓鞍自诨罨讨校约捌溆隒4至C18不同链长脂肪?;嗷プ饔玫姆肿踊?,揭示了?;闯ひ览档腁CP构象动力学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利用基于大连相干光源自主搭建的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仪器系统,探究了?;靥宓鞍祝ˋCP)在活化过程中,以及其与C4至C18不同链长脂肪?;嗷プ饔玫姆肿踊疲沂玖缩;闯ひ览档腁CP构象动力学机制,为ACP结构理性进化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链长调控提供了理论指导。ACP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起着核心作用,负责携带、保护并转运不断延长的脂肪?;础=馕鯝CP适配和稳定不同链长...
2025-04-09
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姜淏天和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谢朝璐。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等项目的资助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董文锐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理论研究合作者贵州民族大学龙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onald G. Truhlar教授,在克里奇(Criegee)中间体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全氟异丁腈((CF3)2CFCN)在大气中主要通过与克里奇中间体反应途径被消耗,而非羟基自由基(·OH)途径,为评估(CF3)2CFCN作为六氟化硫(SF6)替代气体提供了科学依据。SF6因其卓越的绝缘性能广泛应...
2025-03-28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董文锐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理论工作合作者樊红军研究员,在自由基的红外光谱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董文锐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理论工作合作者樊红军研究员,在自由基的红外光谱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实验团队发展了结合极紫外光电离与红外光解离的实验方法,实现了对Criegee中间体syn-和anti-CH3CHOO+构象异构体分辨的红外光谱测量。红外光谱作为化学物种“分子指纹”的重要表征手段,在分子结构鉴别和表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Criegee中间体在大气化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显著影...
2020-06-16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揭示了有限温度条件下水分子五聚体已开始呈现体相水的结构特征,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揭示了有限温度条件下水分子五聚体已开始呈现体相水的结构特征,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八慕峁故鞘裁矗俊闭馐恰犊蒲А吩又驹诖纯?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水分子不停地经历振动、转动及氢键断裂和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各种动态的网络...
2025-02-18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展了胞内蛋白极紫外激光解离Top-Down质谱表征(UVPD-TDMS)新方法,为细胞内蛋白质原位质谱表征和变体构象异质性解析提供了创新性分析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展了胞内蛋白极紫外激光解离Top-Down质谱表征(UVPD-TDMS)新方法,为细胞内蛋白质原位质谱表征和变体构象异质性解析提供了创新性分析技术。细胞内柔性蛋白质通常同时存在多种构象,不同构象具有差异化的配体结合能力,生物体通过调节不同构象的分布占比来实现蛋白质生物学功能的精细调控。然而,胞内蛋白的结构和...
2025-01-16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李刚副研究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美国布朗大学王来生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实验站,在硼团簇的光电离效率光谱研究中发现了最小三维中性硼团簇是由9个硼原子组成,为系统研究中性硼基纳米团簇的结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李刚副研究员团队联合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美国布朗大学王来生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实验站,在硼团簇的光电离效率光谱研究中发现了最小三维中性硼团簇是由9个硼原子组成,为系统研究中性硼基纳米团簇的结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硼由于缺电子性质而具有复杂多样的化学性质,在材料、催化和能源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2024-09-1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和李刚副研究员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气溶胶质谱实验方法,研究了α-蒎烯与NOx和NH3的光氧化反应过程,揭示了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和李刚副研究员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气溶胶质谱实验方法,研究了α-蒎烯与NOx和NH3的光氧化反应过程,揭示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机制。??NOx是形成SOA的重要无机污染物,一直被视为污染重点控制物。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NH3与二次颗粒物污染的峰值水平密切相关。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排放率较高的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与人为源排放的无机污染...
2024-02-16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在分子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了二氧化硫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在分子光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大连光源发现了二氧化硫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化学反应研究的核心是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传统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认为,反应主要沿着最小能量路径进行,反应物通过一个明确的过渡态直接转化为产物。然而,在某些化学反应中,一个原子或者基团可能不会立即从分子中...
2023-12-1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李刚副研究员团队采用自主开发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纳米气溶胶质谱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异戊二烯与Δ3-蒈烯/β-石竹烯的混合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臭氧反应、异戊二烯与NO和SO2的光氧化反应过程,揭示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机制。从分子形成大气团簇是气溶胶成核的关键步骤,精确测量气溶胶的化学成分和揭示气溶胶成核机制对理解雾霾的形成和生长...
2023-08-1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和傅碧娜研究员、张东辉院士团队合作,发现二氧化硫分子极紫外光解离产生硫原子和氧气,为地球早期大气中氧气的来源提供了新途径。地球大气中氧气的来源关系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地质学研究表明,早期地球是缺氧环境,大气中氧气含量很低。在大约24亿年前,大气中氧气含量急剧增加,促进了生物的繁衍,称为“大氧化事件”。大氧化事件的形成原因存在广泛的争议...
2023-07-14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谢华副研究员实验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胡憾石副教授理论团队,采用利用大连相干光源自主研制的红外—极紫外(IR-VUV)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在IIIB族过渡金属(Sc、Y、La)与CO的反应中发现了气相无限域中性七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Sc(CO)7和八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TM(CO)8(TM=Y,La),为设计具有独特性质的化合物及精准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谢华副研究员实验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胡憾石副教授理论团队,采用利用大连相干光源自主研制的红外—极紫外(IR-VUV)红外光谱实验装置,在IIIB族过渡金属(Sc、Y、La)与CO的反应中发现了气相无限域中性七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Sc(CO)7和八配位金属羰基化合物TM(CO)8(TM=Y,La),为设计具有独特性质的化合物及精准调控提供了新思路。金属羰基化合物不仅为研究金属—配体成键和化学规...
2023-06-08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袁开军研究员团队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ike ? Ashfold教授受邀发表了星际分子极紫外光化学研究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团队近几年基于大连相干光源在星际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取得的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动力学研究室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组(1117组)袁开军研究员团队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ike?Ashfold教授受邀发表了星际分子极紫外光化学研究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团队近几年基于大连相干光源在星际分子光化学动力学研究取得的进展,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小分子极紫外光化学是理解宇宙早期分子演化和生命起源的关键。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缺乏高亮度、可调谐的极紫外光源,以及...
2023-05-23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与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罗成研究员团队合作,通过整合赖氨酸反应性分析质谱(LRP-MS)和非变性质谱(nMS)的结构质谱策略,发现了小分子抑制剂SR-4835诱导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2/13-细胞周期蛋白K复合物(CDK12/CDK13-Cyclin K)变构激活解离的抑制新机制,为CDK12/CDK13小分子抑制剂的理性设计开拓了新思路。CDK12和CDK13在转录和mRNA加工中发挥重要的调节...
2023-05-22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和谢华副研究员团队利用光电子能谱实验方法,研究了异双核金属团簇FeV–与氮气的反应机理,揭示了FeV–可在室温下断裂N≡N三键,为无机和生物固氮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氮气作为大气中最为丰富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氮气的N≡N三键键能极大(约226kcal/mol),难于活化或断裂,目前工业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高温高压Haber-Bosch工...
2023-05-15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田瑞军教授团队合作,利用大连相干光源搭建的193nm紫外激光解离-质谱装置发表了功能蛋白质复合物发现和结构表征质谱策略的综述文章。?功能蛋白复合物的发现和结构—功能表征研究在理解和干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和纯化质谱(AP-MS)是发现功能蛋白质复合物的有力工具。近年来,非变性自上而下质谱技术(nTDMS)发展迅速,并被用于分析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