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同城服务-同城空降软件,花间堂约茶的网,附近300元3小时

新闻动态
    2024年度加速器物理调束研讨会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

    2024-10-26

    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度加速器物理调束研讨会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九个大科学装置共40位加速器物理调束专家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针对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的物理调束成果及进展、大科学装置运行维护及...

    科学家利用大连相干光源揭示克里奇中间体在大气中降解全氟异丁腈的关键作用

    2025-04-09

    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姜淏天和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谢朝璐。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等项目的资助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董文锐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理论研究合作者贵州民族大学龙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Donald G. Truhlar教授,在克里奇(Criegee)中间体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全氟异丁腈((CF3)2CFCN)在大气中主要通过与克里奇中间体反应途径被消耗,而非羟基自由基(·OH)途径,为评估(CF3)2CFCN作为六氟化硫(SF6)替代气体提供了科学依据。SF6因其卓越的绝缘性能广泛应...

    科学家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实现构象异构体分辨的红外光谱测量

    2025-03-27

    该研究实现了Criegee中间体构象异构体阳离子的红外光谱表征,展示了该技术在识别分子构象差异方面的普适性,在大气化学和星际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例如,在星际化学研究中,强烈的中红外发射带常被归因于高振动激发态的多环芳烃阳离子,而本研究方法提供的构象选择性测量有望提高对这些物种起源的追溯能力,促进对复杂星际化学过程的深入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董文锐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理论工作合作者樊红军研究员,在自由基的红外光谱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实验团队发展了结合极紫外光电离与红外光解离的实验方法,实现了对Criegee中间体syn-和anti-CH3CHOO+构象异构体分辨的红外光谱测量。红外光谱作为化学物种“分子指纹”的重要表征手段,在分子结构鉴别和表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Criegee中间体在大气化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显著影...

    【辽宁日报】大连相干光源完成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安装调试

    2021-11-26

    近日,大连相干光源完成重要升级改造: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安装调试完成并顺利出光。至此,大连相干光源拥有两条独立可调谐的极紫外波荡器束线,可同时为两个不同用户供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来源:《辽宁日报》?发布时间:2021-11-26本报讯 记者杨丽娟报道 近日,大连相干光源完成重要升级改造: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安装调试完成并顺利出光。至此,大连相干光源拥有两条独立可调谐的极紫外波荡器束线,可同时为两个不同用户供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连相干光源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相关团队合作完成。2017年,...

    【中国科学报】大连相干光源实现“两翼齐飞”

    2021-11-24

        本报讯(记者卜叶)近日,大连相干光源完成一项重要升级改造,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安装调试完成并顺利出光。该工程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和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相关团队合作完成。自此,大连相干光源拥有两条独立可调谐的极紫外波荡器束线,可同时为两个不同用户供光,实现“两翼齐飞”的运行模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大连相干光源第二条波荡器束线建设工程持续10个月左...

    【中国科学报】立足前沿 致“大”尽“微”——走进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09-29

    ?  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20-09-29立足前沿 致“大”尽“微”——走进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 辛雨2017年1月,一束非同凡响的“激光”从中国大连发出,为世界所瞩目。这束激光可以达到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被称作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它的发出宣告着世界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诞生了。而承载这束最强之“光”的装置,便是极紫外...

    【经济日报】大连化物所揭开水的微观结构演化奥秘

    2020-07-13

       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20-07-12 水是地表最多的分子。长期以来,“水的结构是什么?”是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 (资料图片)“水的结构是什么?”这是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在创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单一水分子(H2O)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

    科学家发现分子振动对氢键体系红外光谱的作用机制

    2020-06-1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张兆军副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团队,与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郭哲来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自主发展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动对氢键体系红外光谱的作用机制。分子振动是构筑物质结构、光谱及动力学的基石。在氢键或范德华力键合的弱相互作用体系中,分子不停地振动转动、断键成键,形成各种动态的瞬态结构和柔性多变的势能面,给理解分子振动模式的贡献造...

    科学家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现最小水滴立体结构

    2020-06-16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揭示了有限温度条件下水分子五聚体已开始呈现体相水的结构特征,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八慕峁故鞘裁矗俊闭馐恰犊蒲А吩又驹诖纯?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水分子不停地经历振动、转动及氢键断裂和生成的过程,从而形成各种动态...

    科学家利用自主研制的红外光解离光谱表征炔烃/烯烃分离

    2020-05-29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团队与南开大学李兰冬研究员团队和曼彻斯特大学杨四海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自主研制的红外光解离实验装置,成功表征了关键反应中间体,揭示了镍负载八面沸石催化剂对炔烃/烯烃化学选择性吸附分离的深层次机制。反应中间体的探测与表征是诠释化学反应机理的关键。然而,这些反应中间体的数量密度低、寿命短、结构复杂,对它们的实验研究非常困难,往往需要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以...

    科学家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现乙烷分子光化学反应中新的解离通道

    2020-05-26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与英国皇家科学院Michael N. R. Ashfold院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Christopher S. Hansen博士合作,利用大连相干光源研究乙烷分子的光化学取得新进展。研究并开发利用地外行星的自然环境,一直是行星科学的中心研究目标。其中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有着丰富的分子化学反应过程,是星际化学家研究的长期目标。类似于地球,这些气态...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发展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

    2020-02-25

    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20-2-17近日,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合作,在中性水团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化学快报》。团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气雾霾等诸多化学过程中广泛存在,团簇表征与性能研究对诠释化学反应机理至关重要。目前,离子团簇研究居多,而中性团簇由于缺...

    【科技日报】揭示雾霾生长机理 “大连光源”有了新技术

    2020-02-25

       来源:《科技日报》发布时间:2020-2-20雾霾的形成和生长机理的研究,对解决大气污染至关重要。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凌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张东辉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合作,在中性水团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和新技术,为雾霾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雾霾...

    【中国科学报】我和光源结缘的故事

    2019-10-08

       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9-10-08■孙洋2019年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建所70周年的日子。70年,弹指一挥间,化物所已经积淀了累累硕果,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学研究机构。一转眼,我来到化物所工作也已整整10年。10年来,我为有幸来到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科研圣地工作而自豪,为自己能在毕业之后继续徜徉在科学的海洋而荣幸。2015年的一天,时任化物所副所长杨学明院士(我当时...

    创新科学仪器是推动科技发展原动力——我的科研经历与感悟(《中国科学报》2019-06-18)

    2019-06-25

       来源:《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9-06-18■杨学明我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结缘始于1982年。那年,我在家乡浙江读完大学,满怀憧憬来到美丽的大连,在大连化物所继续深造。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在浙江师范大学读的物理系,但在中学就喜欢化学,因此很自然地走上了化学物理研究这一条路。在大连化物所的3年,为我打下了科学研究的基础,使我开始向往从事前沿科学研究。2001年,经历了多年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