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15
        ??铂因高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单原子分散的铂催化剂能最大化原子利用率,并降低贵金属用量,如能解决其活性与稳定性问题,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光源中心时间分辨组的甘涛博士和李炯研究员利用“缺陷工程调控”策略,在具有La空位的钙钛矿LaFeO?(v-LaFeO?)上成功锚定氧化态铂单原子(Pt??)来构建高性能催化剂。该催化剂无需还原预处理,即可实现高效的低温CO氧化,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研究团队基于上海光源BL11B实验站搭建了原位吸收谱-质谱联用技术(in situ XAFS-MS hyphenation techniques)研究平台。并基于此技术揭示了该过程的反应机制:铂单原子为反应活性中心,v-LaFeO?与Pt原子间的界面配位氧直接参与反应。CO与界面氧结合生成CO?,消耗的氧物种通过O?在Pt位点的解离快速补充。反应过程中铂的配位环境虽随氧物种循环发生动态变化,但氧化态Pt的核心状态与高配位结构始终保持,避免了铂的还原团聚或过度氧化钝化。该研究为Pt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催化氧化反应中“活性与稳定性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XAFS-MS联用技术的发展也为其他催化反应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该成果是在前期超低贵金属含量催化剂与廉价催化剂开发研究(J. Am. Chem. Soc. 2024, 146, 16549-16557; Nat. Commun., 2021, 12, 2741; Appl. Catal. B: Environ. 2019, 257, 117943)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原子分散的稳定活性位点,成功制备出高效且稳定的氧化催化剂。
    
铂因高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单原子分散的铂催化剂能最大化原子利用率,并降低贵金属用量,如能解决其活性与稳定性问题,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光源中心时间分辨组的甘涛博士和李炯研究员利用“缺陷工程调控”策略,在具有La空位的钙钛矿LaFeO?(v-LaFeO?)上成功锚定氧化态铂单原子(Pt??)来构建高性能催化剂。该催化剂无需还原预处理,即可实现高效的低温CO氧化,...
 
              
            2025-09-03
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专业组在首次实验中系统测量了197Au和159Tb的(γ,1n)光中子反应截面,对SLEGS特色的光中子截面测量方法学做了检验,为将来光核数据的系统性差异解决提供了研究基础与实验条件。
光中子反应截面是核物理、核天体物理及核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参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ivermore)和法国萨克莱核研究中心(Saclay)使用正电子飞行湮灭伽马源所测数据存在系统性差异,虽经多次实验评估,仍未完全解决,急需重新测量和评价。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是上海光源二期建设的国际首条基于激光康普顿斜入射(Laser Compton Slant-Scattering, LCSS)模式的22MeV以下能区伽马射线束...
 
              
            2025-09-02
研究团队利用SLEGS产生的准单能伽马束流,结合自主研发的平坦效率中子探测器阵列对197Au和159Tb光中子截面进行了系统测量。
光中子反应截面是核物理、核天体物理及核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参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ivermore)和法国萨克莱核研究中心(Saclay)使用正电子飞行湮灭伽马源所测数据存在系统性差异,虽经多次实验评估,仍未完全解决,急需重新测量和评价。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是上海光源二期建设的国际首条基于激光康普顿斜入射(Laser Compton Slant-Scattering,LCSS)模式的22MeV以下能区伽马射线束...
 
              
            2025-07-26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纳米气泡研究团队联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创新性利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谱学显微技术,成功诱导单个亚微米级全氟己烷(PFH)液滴发生内部相变,并实现相变后纳米气泡生长演化的高分辨率原位观测。
全氟碳化合物因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应用价值显著。其中,低沸点全氟碳(PFCs)微液滴在生理条件下稳定,可在能量刺激下实现液滴-气泡快速相变,不仅为肿瘤靶向超声成像与药物递送提供新思路,也是研究微尺度相变的理想模型体系。然而,传统技术难以实现多尺度、多相态、纳米级分辨的原位观测。同步辐射软X射线谱学显微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
 
              
            2025-04-29
2025年4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碳化硅基底平面反射镜"在上海光源科学中心顺利通过测试评估。
2025年4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碳化硅基底平面反射镜”在上海光源科学中心顺利通过测试评估。测试评估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芯上微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上海高研院院长、党委书记黄政仁,副院长邰...
 
              
            2025-04-10
?基于具有超快时间分辨,高通量,从埃量级到微米量级的全尺度结构表征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二期工程BL10U1线站在材料原位微结构演变表征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国家战略高性能材料提供最先进的微结构原位演变机理研究表征手段。近日,线站in-house研究在轴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膜的应力场下的微结构动态演化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基于具有超快时间分辨,高通量,从埃量级到微米量级的全尺度结构表征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二期工程BL10U1线站在材料原位微结构演变表征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国家战略高性能材料提供最先进的微结构原位演变机理研究表征手段。近日,线站in-house研究在轴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膜的应力场下的微结构动态演化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双轴拉伸UHMWPE膜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在防护材料、生物医用...
 
              
            2025-03-14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作为一种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绿色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作为一种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绿色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CO2RR的效率和选择性受到传质(mass transfer)的显著影响。在电极表面,CO2的传质能力直接决定了反应物的供应效率,进而影响反应性能。因此,深入理解并量化质量传递对CO2RR的影响对于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至关重要。受限于常规表征方法的分辨率,之前的研究工作对CO2RR反应中传质的影响缺少量化评价数据...
 
              
            2024-11-29
基于全场透射显微术的上海光源纳米三维成像线站BL18B具有三维结构成像分析上的独特优势,能够为纳米材料、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纳米结构表征和研究手段。该线站主要实验方法包括透射X射线显微镜(TXM)、纳米CT和谱学成像等。近日,用户先后在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纳米CT技术助力二维纳米复合材料连续化制备及骨再生应用研究。石墨烯、碳化钛MXene等二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
2024-11-18
随着医学成像、X射线无损检测和高能粒子检测等方面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分辨率透镜耦合闪烁体成像仪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由闪烁体出射界面两侧折射率差异导致的图像细节衰减,阻碍了闪烁体成像探测器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科研团队提出了高空间频谱增强重建(HSFER)技术,即闪烁体出射表面制作的二维亚波长高密度阵列作为光学编码...
2024-09-30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陈朝宇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冯济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刘广同团队合作,利用上海光源BL-03U ARPES线站,在电荷密度波(CDW)材料的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CDW彻底改变了过渡金属碲化物TaTe4的能带面貌,区别于普遍情况下的微扰;澄清了关于该材料主要能带的拓扑性和对应的量子震荡的三维/二维性和贝里相位的争议;揭示了动量依赖的CDW能隙形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9月12日...
 
              
            2024-08-12
自旋电子学是通过对晶体管中电子自旋角动量的有效操纵,实现自旋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被视为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则提供了一种通过外电场调控电子轨道运动进而控制电子自旋状态的重要途径。对于结构反演对称性破缺的体系,静电势梯度引发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会导致能带劈裂,形成一对自旋-动量锁定且自旋方向相反的能带结构,即文献中提到的Rashba效应,这也是自旋电子学中的重要物理效应之一...
 
              
            2023-08-07
近日,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BL02U1(原BL17U1)用户发表的CNS(Cell/Nature/Science)论文数量突破100篇。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十大进展4项、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中国医学十大进展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自2010年用户发表第一篇Nature以来,用户解析的蛋白质结构数不断创造新高,从2011年到2020年连续十年该线站发表的论文总数和RCR(Relative Citation Ratio)在全球130多条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中排名第一。...
 
              
            2023-04-20
上海光源关键技术研制再传捷报。继2022年10月800mm高精度平面反射镜自主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后,上海光源光学组再接再厉,于2023年4月成功研制出1000mm大尺寸高精度X射线平面反射镜。其各项参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将进入实用化阶段。2023年4月19日至20日,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高能物理所、同济大学、上海光机所的4位专家组成的工艺测试专家组在上海光源对1000mm大尺寸高精度X射线平面反射镜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
 
              
            2023-02-07
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理想策略就是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有机太阳能电池(OSC)具有重量轻、溶液加工成本低、可印刷、可制备成柔性器件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目前,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快速发展,OSC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突破19%。然而,这些高效率的OSC都是通过旋涂法制备的,很难推广应用到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相对于旋涂,刮刀涂布是卷对卷印刷工艺的原型工具,可以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大面积制备。但是...
 
              
            2023-02-03
近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钙钛矿光伏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的李桂香博士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衍射线站苏圳煌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河南大学材料学院李萌教授和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Antonio Abate教授和Luyao Wang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相关成果以“耐受温度变化的高效p-i-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Highly efficient p-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that endure temper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