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汶川地震灾害空间信息数据分析会商会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召开。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主任徐冠华、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城乡建设部、科技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总参作战部、总参二部等10多个部门约40余位代表出席。
此次会议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部门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中迫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空间遥感数据的背景下,由科技部提议召开的?;嵋榈玫街锌圃旱拇罅χС趾陀泄夭棵诺幕煊?,充分反映出在灾害面前,全国科技界齐心协力、共同抗灾的意愿。
会议首先由对地观测中心副主任张兵汇报了中科院在空间遥感数据获取方面的情况以及在卫星数据共享方面采取的措施,总参作战部和总参二部分别汇报了总参在空间数据获取及数据应用方面的情况,有关部门交流了在汶川地震灾害中应用遥感数据所开展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空间遥感数据在此次灾害监测、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将各类空间数据集中管理,尽快实现数据共享。
地震发生后,各个行业对地震灾区空间遥感数据的需求都很大,目前国内一些部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第一手数据,如总参有自己的空间数据资源,中科院除具有国外卫星数据资源外,还具有航空数据资源。为推动各部门之间充分合作,抓紧做好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避免重复建设,科技部与中科院协商,决定将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作为国家航空遥感数据的汇总单位。有关部门尽快将各自掌握的空间数据集中到对地观测中心,在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形成目前国内遥感领域最大规模的“数据蓄水池”,供有关专家和部门分析灾情之用。对地观测中心要尽快建立空间数据管理制度,既要保证用户部门的需求,也要严格遵守国家和中科院的保密规定。同时要求各部门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尊重知识产权,根据数据的来源给予署名。为了更好地指导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满足各部门的需求,建立长期的灾情数据分析会商机制十分必要,通过这种新型的合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获取到相关的空间遥感数据,而且可以及时了解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展,共同分析抗震救灾的形势,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和相关技术成果共享。
对地观测中心是在国家发改委两个大科学工程项目和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国家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获取、处理、分析空间遥感数据和图像的能力,具有围绕数字地球平台建设开展应用示范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也具有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目前我国灾害应急反应的科技机制还不够完善,科技部采取的灾情数据分析会商机制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今后将逐步探讨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数据共享工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