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同城服务-同城空降软件,花间堂约茶的网,附近300元3小时

新闻动态

“科学”号凯旋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建成

发布日期:2018-02-08 【字号:

  2月7日,“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西太主流系潜标观测网维护及升级”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党委书记王辉、院士胡敦欣以及科考船运管中心负责人、相关部门同事到码头迎接。

 

  本航次历时74天,总航程9600多海里,搭载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37名科研人员和30名船队员,刘合义担任船长,张林林任首席科学家。航次顺利完成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深海潜标的大规模实时化升级,成功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大水深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所所长、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负责人王凡研究员介绍,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支持下,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4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取得了显著进展。20套深海潜标800余件观测设备多数已经稳定获取连续3至4年的大洋水文和动力数据,并且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代表性深度的全覆盖。

 

“在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方面,我们在2016年突破了潜标系统实时传输难题并实现深海潜标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在此基础上,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设备研制项目、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和‘问海计划’的支持,本航次实现了从单套到组网,从水下1000米到3000米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的功能拓展?!蓖醴菜担吧詈J凳笨蒲Ч鄄馔淖灾鞴菇ㄍ瓿山辛ν贫夜凸蚀笱蠊鄄饽芰Φ某中嵘??!?o: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align="justify"> 

“截至今天,深海数据已成功实时回传3万余组,”王凡打开手机上的“西太观测网”客户端,就看到了西太平洋深海刚刚传回来的现场数据,点击其中一个站点,漂亮的深?;肪巢问浠甲远嬷瞥隼?,王凡说,“这组深海海流计和温度盐度仪现在位于3200米深度,海水温度为1.6度上下,流速可以达到80厘米每秒。深?;褂姓饷辞烤⒌暮A?,并不是寂静的大洋,因此还有很多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o: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align="justify"> 

王凡表示,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设现已实现从观测网科学规划、深海潜标设计、大洋海上作业、水下和卫星实时传输、数据智能分析挖掘、电脑手机终端图形接收的全流程一体化作业,建设与维护步入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时代。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研究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资料,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航次首席科学家张林林副研究员介绍,本航次调查共回收潜标16套,布放潜标20套,深海浮标2套,完成了200余个大洋水文综合站位调查,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观测。航次期间,考察船还??坑《饶嵛餮呛头坡杀龈劭诮胁垢氲钡乜蒲Ъ液蜕缁嵬盘褰辛擞押媒涣?,并实施了我国与菲律宾之间首次联合科学考察,为今后海洋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研究员介绍,西太平洋具有复杂多变的环流结构,又有全世界最大的暖水体-西太平洋暖池,可通过调节大气环流进而调控季风、台风及我国的降雨情况,并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本航次的成功实施,极大推动了由我国为主发起、8个国家19个研究机构参与的NPOCE大型国际合作计划(http://npoce.qdio.ac.cn/)的发展。该计划致力于通过强化观测、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手段提高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其成功发起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西太平洋环流与气候领域的研究实现了从跟踪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êQ罂蒲ё酆峡疾齑翱蒲А焙判畔⒃狈怄禾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