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BL01B用户华东理工大学张卫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在线发表了“Microbial metabolism in wormcast affected the perturbation on soil organic matter by microplastics under decabromodiphenyl ethane stress”的研究论文。采用同步辐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SR-FTIR)技术,从微观水平研究了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基聚乳酸(PLA)和不可生物降解的传统石化基聚乙烯(PE)微塑料(MPs)老化前后与新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在土壤-蚯蚓体系中联合暴露后对土壤有机质(SOM)存在形态的影响和调控。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红外谱学光束线站BL01B为土壤样品切片的制备以及红外显微和mapping成像数据采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机时支持。?
利用SR-FTIR显微光谱观察了土壤-蚯蚓体系暴露28天后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和金属矿物的官能团分布。首先,借助感兴趣区域(ROI)的线扫描光谱(图1)初步探索了DBDPE和MPs的共暴露潜在改变了土壤主要碳物质和金属矿物官能团强度,如羧基和脂肪族。同时,指纹图谱区域(< 1000 cm-1)中次生矿物强烈响应及光谱差异揭示了Al和Fe氧化物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碳储存的重要性。
图1 暴露后土壤基于SR-FTIR光谱观察金属矿物和碳物质分布。脂肪碳(2923 cm-1)、羧基(1640 cm-1)、多糖(1018 cm-1)、金属矿物(<900 cm-1),以红色十字为起点
其次,通过SR-FTIR显微光谱的mapping模式探究上述土壤碳物质分布情况及其与Fe和Al氧化物的关系(图2)。具体而言,PLA-MPs老化前后均能够导致DBDPE污染土壤中多糖类和矿物质的强烈响应,而PE-MPs老化前后却导致DBDPE污染土壤中Al和Fe氧化物的较弱响应。
各组的相关性分析中R2为0~0.83,反映了暴露后土壤中有机碳和金属矿物的非均相分布。进一步,揭示了土壤碳物质与金属矿物的空间分布正相关,且与Al氧化物的相关性强于Fe氧化物(图2和3)。其中,Al和Fe氧化物与多糖类物质的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多肽和脂肪族化合物,明晰了金属矿物对不同碳物质的亲和性差异。与对照相比,PLA和PE MPs老化前后与DBDPE共暴露均降低了Al氧化物与多糖类物质的相关性(从0.83降至0.15)。在DBDPE污染土壤中,外源掺入的MPs通过刺激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和利用,从而削弱了有机碳(OC)和Al氧化矿物之间的偶联。其中,PLA-MPs由于其易生物降解的特性,对土壤Al氧化物产生了更大的削弱效应,进一步证实了PLA-MPs对土壤固碳潜在的不利影响。未来,生物可降解生物基塑料与非生物可降解烃类塑料对SOM的具体作用位点之间的具体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图2?基于SR-FTIR观察的土壤-蚯蚓系统暴露28天后土壤剖面。(a)Al氧化物(915 cm-1)、Fe氧化物(690 cm-1)和碳物质的光学图像和光谱图。色阶代表每个峰值高度的相对强度,无定量比较。(b)Al氧化物分布与C官能团的线性回归分析
图3 Fe氧化物分布与C官能团的线性回归分析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