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国家天文台合办的第一届郭守敬望远镜-开普勒卫星(LAMOST-Kepler)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蟹岛会议中心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波兰和泰国的国际知名学者,以及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个国内单位的科研人员参会,共计60多人。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天文大科学装置,LAMOST兼具大口径、大视场和多目标的天文观测能力,是唯一能对美国开普勒卫星105平方度天区的十万多颗目标恒星进行有效光谱观测的天文设备。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与比利时等国际学者合作,利用LAMOST开展了对Kepler卫星天区进行系统的恒星光谱观测项目(LAMOST-Kepler项目)。该项目截止到目前已获得数万条恒星光谱观测数据,并据此测量了目标天区数万颗恒星的参数,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会议主要围绕LAMOST的观测性能、恒星参数的确定、恒星及系外行星的观测结果、以及LAMOST与其他国际大型天文观测项目的合作等议题进行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赞成继续进行项目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及分析,进一步推动项目数据的多方面科学应用,并计划两年后在欧洲举办第二届研讨会。
本次会议是基于LAMOST科学数据的一次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其成功举办,不仅对LAMOST-Kepler项目的合作和交流创建了良好的平台,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会人员合影
(LAMOST信息员李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