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乐新安研究员和美国麻省理工Haystack观象台张顺荣研究员等国内外合作者,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构建的北斗同步卫星信标全国电离层综合观测网,结合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雷久侯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乐新安研究员和美国麻省理工Haystack观象台张顺荣研究员等国内外合作者,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构建的北斗同步卫星信标全国电离层综合观测网,结合“子午工程”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与数值模拟,揭示了“2024年5月超级磁暴”期间我国扇区...
2025-09-1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婷婷研究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开展了系统综述,全面评估了现有关于湿地CH?排放、陆地CH?吸收和陆地N?O排放的研究进展。
中国自然陆地生态系统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如湿地垦殖、植树造林和草地退化等,这些过程显著改变了甲烷(CH?)与氧化亚氮(N?O)的源汇格局,也增加了科学评估的不确定性。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气体或单一生态系统,且方法上往往依赖单一途径,难以全面揭示中国非?CO?温室气体的整体收支与综合变暖效...
2025-09-08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组基于菲律宾海板块周边陆地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背景噪声数据,开展了三维横波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揭示了东向地幔流对菲律宾海内部及周边边缘海盆地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组基于菲律宾海板块周边陆地台站和海底地震仪记录的背景噪声数据,开展了三维横波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揭示了东向地幔流对菲律宾海内部及周边边缘海盆地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以“Lithospheric Structures of Marginal Sea Basins in and aro...
2025-09-05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与前沿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王涛在苑海波教授指导下,和云南大学、国家天文台、山西大学合作,基于LAMOST DR11光谱参数和Gaia DR3 XP无缝光谱及参数构建了全天高精度三维消光图。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与前沿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王涛在苑海波教授指导下,和云南大学、国家天文台、山西大学合作,基于LAMOST DR11光谱参数和Gaia DR3 XP无缝光谱及参数构建了全天高精度三维消光图。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综合性能最强的全天三维尘埃消光图,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在三维空间识别出3345个分子云...
2025-09-03
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专业组在首次实验中系统测量了197Au和159Tb的(γ,1n)光中子反应截面,对SLEGS特色的光中子截面测量方法学做了检验,为将来光核数据的系统性差异解决提供了研究基础与实验条件。
光中子反应截面是核物理、核天体物理及核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参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ivermore)和法国萨克莱核研究中心(Saclay)使用正电子飞行湮灭伽马源所测数据存在系统性差异,虽经多次实验评估,仍未完全解决,急需重新测量和评价。上海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是上海光源二期建...
2025-09-02
近日,中国气象局公布了2025年度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大气所4项获奖成果中“湿地和稻田甲烷排放模型技术与应用”和“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的精准年际预测与应用”2项成果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顺利完成。
近日,中国气象局公布了2025年度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大气所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大气热带波动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机理和预测研究”与“湿地和稻田甲烷排放模型技术与应用”2项科技成果获得“优秀一等”等级,“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的精准年际预测与应用”2项科技成果获得“优秀二...
2025-08-28
?近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与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合作,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应力场的高密度磁通钉扎中心构建策略,显著提升了铁基超导线材的载流性能。
近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与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合作,提出一种基于非对称应力场的高密度磁通钉扎中心构建策略,显著提升了铁基超导线材的载流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Asymmetric Str...
2025-08-25
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水中激光成丝效应的纳秒窗口脉冲信噪比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与介质相互作用产生的非线性光学衰减,有效?;ち斯獾缍?,实现了高达40倍的主脉冲衰减,而对低强度预脉冲无影响。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神光II设施的研究团队针对高功率激光装置纳秒窗口脉冲信噪比测量中探测器易损伤和动态范围有限的难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激光成丝的新型测量方法,为相关测试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相关成果以“Enhanced nanosecond-scale pulse contrast measurement for petawatt-class laser...
2025-08-21
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海德堡理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国际机构基于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并结合欧空局盖亚卫星(Gaia)的双星轨道参数,发现短周期相接双星能够突破恒星磁活动的“饱和上限”,表现出更强的磁活动。这一发现揭示了物质转移驱动的较差自转在恒星发电机中的关键作用,并为理解恒星活动演化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海德堡理论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国际机构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基于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并结合欧空局盖亚卫星(Gaia)的双星轨道参数,发现短...
2025-08-19
清华大学张定和薛其坤团队,借助SHMFF所属水冷磁WM5,通过电场调控技术,成功实现了锂插层铁硒样品中超导态与铁磁态在创纪录高温条件下的稳定共存。
近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清华大学张定、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研究团队及合作者,借助SHMFF所属水冷磁WM5,通过电场调控技术,成功实现了锂插层铁硒样品中超导态与铁磁态在创纪录高温条件下的稳定共存。相关研究成果以“Lithium intercalated FeSe as a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ferromagnet”为题...
2025-08-12
为了实现束间CEP差及时间抖动的同时测量,神光II团队提出了基于光谱干涉的二次函数对称轴相位拟合法,对两束少周期的束间时间抖动进行快速标定,并同时获得CEP相位差?;诟梅椒?,研究团队运用钛宝石锁模飞秒激光器搭建了一套少周期飞秒激光相干合束系统,通过测量验证了该相干合束系统的时间同步及束间CEP差的测控能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神光II团队在少周期飞秒激光相干合束的束间载波包络相位(CEP)以及时间抖动测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干涉的测控技术,相关成果以“Simultaneous realization of time and carrier-envelope phase synchronization for an ultra-intense few-cycle laser pulse coher...
2025-08-05
科学家依托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对自发自伤猕猴开展了细致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于发表在《研究》(《Research》)上。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行为,在青少年群体日益增多。这种行为是指个体故意伤害自己身体,如割伤、烧伤皮肤,但目的不是自杀。这种行为增加了自杀风险,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已被《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列为需要临床关注。然而,NSSI生物...
2025-08-04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重要的地形强迫,长久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冬季气候影响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其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上。本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非绝热冷却异常主要集中在近地表浅层(厚度约88 hPa),地面强度最强,向上迅速衰减,呈现“下重上轻”的垂直结构。冬季高原的非绝热冷却异常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激发沿着高原斜坡的近地层异常下降流(katabatic flow);另一方面,冷却相关的垂直结构能够在高原近地层制造大量正PV。由冬季高原地表冷却激发的异常下降流,能够携带正PV进入西伯利亚高压区,削弱西伯利亚高压,进而减弱东亚冬季风,引起我国冬季偏暖。
位涡(PV)是理解大气运动的重要理论工具。根据PV理论,地表的热力异常是制造PV,驱动大气环流异常的源动力。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重要的地形强迫,长久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冬季气候影响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其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上。那么,冬季高原的热力异常是否能够参与区域气候调控?高原地表的非绝热冷却异常通过什...
2025-07-31
中国科学院主导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国际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海底生态系统--在深度达到9,533米的深渊海底,存在着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及伴生地质流体活动。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于30日以1篇研究论文(Article)及1篇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同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中国科学院主导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国际研究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叶-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海底生态系统--在深度达到9,533米的深渊海底,存在着目前已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及伴生地质流体活动。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于30日以1篇研究论文(Article)及1篇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
2025-07-29
通过对古气候重建、同化数据及多模式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新研究发现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海洋热含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型态效应”。
最近的观测和模拟研究表明,过去90万年以来在冰期-间冰期循环尺度上,海洋平均温度变化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变化相当,即海洋热储存效率约等于1(Zhu et al., 2024; Clark et al., 2025)。如末次冰消期(距今约2万年至1万年前)平均海表温度升高了约3°C,与此同时海洋平均温度也升高了约3°C,对应海洋热含量增加约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