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7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源物质循环与碳汇过程研究组在揭示西太平洋最小含氧带(OMZ)对深海碳汇影响方面取得新认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源物质循环与碳汇过程研究组在揭示西太平洋最小含氧带(OMZ)对深海碳汇影响方面取得新认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大洋OMZ作为横亘在大洋上中层广阔的低氧水体,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调控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海洋生物种群分布、全球物质循环...
2025-10-2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陈曦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了高性能动力框架 LMARSpy,采用A网格来储存变量,使用专为大气定制的低马赫数黎曼求解器(LMARS)求解可压缩欧拉方程组,兼具高精度与高稳定性。
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正迈入千米级非静力模拟的新时代。然而,高分辨率非静力模式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第一,模式在不连续区域中容易出现非物理振荡,影响模拟的真实性;第二,能精细刻画垂直运动的非静力模式,其时间积分步长受限于垂直CFL条件,导致计算效率受制明显;第三,随着GPU为代表的异构算力的爆发式增长,异构计算...
2025-10-24
??近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低功耗量子材料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团队,依托SHMFF所属水冷磁体WM5,利用强磁场在弱拓扑绝缘体中成功构建出理想一维外尔半金属相,并观测到由该相特有热电转换机制导致的巨大能斯特平台。
近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SHMFF)用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低功耗量子材料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团队,依托SHMFF所属水冷磁体WM5,利用强磁场在弱拓扑绝缘体中成功构建出理想一维外尔半金属相,并观测到由该相特有热电转换机制导致的巨大能斯特平台。相关研究成果以“Observat...
2025-10-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张藜月在武朝剑副研究员、方玄研究员的指导下,使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数据,首次提供了整个玫瑰星云天区的光谱参数表,光谱空间采样率可达0.5’×0.5’,并对玫瑰星云在二维方向上的气体分布、动力学信息等进行了分析。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张藜月在武朝剑副研究员、方玄研究员的指导下,使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巡天(LAMOST MRS-N)获取的光谱数据,首次提供了整个玫瑰星云天区的光谱参数表,光谱空间采样率可达0.5'×0.5',并对玫瑰星云在二维方向上的气体分布、动力学信息等进行了分析。这一成果已被国际著名天文学期刊《A...
2025-10-21
波长连续可调的强场太赫兹(THz)辐射在量子材料、分子催化、生命科学、非线性光学、场致超导等前沿科学研究以及下一代通信、气象与环境监测、安全检测、雷达探测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国际上强场太赫兹辐射的产生主要集中在0.1–5 THz低频范围内,如何在5–30 THz频段实现连续可调且具高强度输出的太赫兹辐射,一直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波长连续可调的强场太赫兹(THz)辐射在量子材料、分子催化、生命科学、非线性光学、场致超导等前沿科学研究以及下一代通信、气象与环境监测、安全检测、雷达探测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国际上强场太赫兹辐射的产生主要集中在0.1–5 THz低频范围内,如何在5–30 THz频段实现连续可调且具高强度输出...
2025-10-20
近年来,完整质体基因组因其包含更全面的遗传信息,被寄望成为新一代超级条形码,尤其在标准条形码难以区分的近缘物种中展现潜力。
近年来,完整质体基因组因其包含更全面的遗传信息,被寄望成为新一代“超级条形码”,尤其在标准条形码难以区分的近缘物种中展现潜力。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性地探讨分类复杂性——特别是那些具有复杂演化历史的快速辐射进化支系——如何影响质体基因组尺度条形码的有效性。马先蒿属(Pedicularis)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半...
2025-10-20
神光II设施的研究团队在高分辨率激光脉冲时域任意整形技术研究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光波导四波混频的脉冲时域任意整形技术。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神光II设施的研究团队在高分辨率激光脉冲时域任意整形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onlinear Spectral-Temporal Manipulation for Chirp-Free Pulse Synthesis at Picosecond Resolution”为题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光学任意波形发生技术在高能量密度物理、激光...
2025-10-10
数值模式是认识气候系统、开展天气气候预测的核心工具,提高其水平分辨率可更精准捕获中小尺度对流与复杂地形区环流特征,助力提升极端降水模拟预测能力。面向下一届CMIP7模式比较计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研发出CAS FGOALS-f3气候系统模式的大气分量模式FAMIL 12.5km高分辨率版本,并完成1979~2021年近40年的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标准试验。
数值模式是认识气候系统和开展天气气候预测的核心工具,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能更准确捕获中小尺度对流和复杂地形区的环流特征,有助于提高对极端降水的模拟和预测。面向下一届CMIP7模式比较计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最新研发了CAS FGOALS-f3气候系统模式的...
2025-10-10
9月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举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入选集中发布成果。该成果科研分量重、引领性鲜明,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提供了鲜活范例。
????9月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举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入选集中发布成果。该成果科研分量重、引领性鲜明,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提供了鲜活范例。青白瓷以其“白...
2025-10-09
9 月 30 日,《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中科院大气所牵头、19 家单位合作的综述论文,该研究获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EarthLab)等支持。研究显示,1960 年以来全球上层 2000 米海洋层结每十年增 0.8±0.1%,热带为主且由温度驱动。依托相关模拟手段,CMIP6 模式预估:低排放情景下本世纪 50-60 年代层结或降,中高排放则持续增强。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海洋温度、盐度变化,海洋“上轻、下重”的密度层结特征显著增强,这是海洋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具有重要的气候和生态意义。探究海洋层结变化事实、机制并揭示其气候影响,是海洋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9月30日,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2025-10-01
通过大规模猕猴遗传和表型数据的采集,该研究首次刻画了中国猕猴的突变景观图谱,解析了中国猕猴部分表型背后的遗传基础。
猕猴在遗传和生理结构上与人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其代表物种恒河猴(Macaca mulatta)是目前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近年来,受新冠疫情以及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需求暴涨的影响,猕猴资源曾一度出现严重短缺,甚至出现“一猴难求”的现象??光ê镒试吹南喙靥剿餮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与...
2025-09-26
对杨属种子的收集保存研究发现,来自温暖湿润环境的杨属植物种子,较来自寒冷干燥区域的种子寿命更长。
短命种子(short-lived seeds)是指在适宜的保存条件下,寿命不超过3年的种子。这一类型种子常见于狭义杨柳科、榆科等早春成熟种子及高海拔高湿环境生长植物的种子,约占种子植物种数的15%。探索一套适合保存这些短命种子的技术方法对于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尤为重要。狭义杨柳科有620多种物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北美高海...
2025-09-18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猕猴胚胎中对ATM基因进行精准敲除,成功创建了ATM功能缺失的猕猴模型。
在众多罕见病中,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axia-Telangiectasia,简称A-T)被称为“最令人心碎的儿童疾病之一”。这是一种由ATM基因突变引起的严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虽然发病率极低(大约每十万名新生儿中仅有一至两名患儿),但其残酷的病程和无法治愈的现实,却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A-T患儿通常在婴儿期就...
2025-09-16
气候模式模拟存系统性偏差与空间分辨率不足问题,现有国际计划存计算资源消耗大等局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团队提出 MVGDM,可将全球气候模式输出分辨率从约 100 公里降至 25 公里并校正偏差,应用于 GFDL-ESM4 模式关键变量成效显著,还能改善多变量相关偏差,优于部分模型与传统方法。
气候模式模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为理解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性政策以及降低气候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当前气候模式的发展仍面临两个核心挑战:模式本身的系统性偏差和空间分辨率不足。模式偏差会导致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的模拟与预测出现误差,在极端天气事件的模拟中尤为明显;有限的分辨率则限制了模型对中小...
2025-09-15
??铂因高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单原子分散的铂催化剂能最大化原子利用率,并降低贵金属用量,如能解决其活性与稳定性问题,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光源中心时间分辨组的甘涛博士和李炯研究员利用“缺陷工程调控”策略,在具有La空位的钙钛矿LaFeO?(v-LaFeO?)上成功锚定氧化态铂单原子(Pt??)来构建高性能催化剂。该催化剂无需还原预处理,即可实现高效的低温CO氧化,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研究团队基于上海光源BL11B实验站搭建了原位吸收谱-质谱联用技术(in situ XAFS-MS hyphenation techniques)研究平台。并基于此技术揭示了该过程的反应机制:铂单原子为反应活性中心,v-LaFeO?与Pt原子间的界面配位氧直接参与反应。CO与界面氧结合生成CO?,消耗的氧物种通过O?在Pt位点的解离快速补充。反应过程中铂的配位环境虽随氧物种循环发生动态变化,但氧化态Pt的核心状态与高配位结构始终保持,避免了铂的还原团聚或过度氧化钝化。该研究为Pt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催化氧化反应中“活性与稳定性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XAFS-MS联用技术的发展也为其他催化反应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该成果是在前期超低贵金属含量催化剂与廉价催化剂开发研究(J. Am. Chem. Soc. 2024, 146, 16549-16557; Nat. Commun., 2021, 12, 2741; Appl. Catal. B: Environ. 2019, 257, 117943)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原子分散的稳定活性位点,成功制备出高效且稳定的氧化催化剂。
铂因高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等领域。单原子分散的铂催化剂能最大化原子利用率,并降低贵金属用量,如能解决其活性与稳定性问题,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光源中心时间分辨组的甘涛博士和李炯研究员利用“缺陷工程调控”策略,在具有La空位的钙钛矿LaFeO?(v-LaFeO?)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