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近日,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Methane hydrate formation kinetics in bottom seawater and cold-seep fluids”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原位水合物微观生成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中国科学院一区)在线发表了题为“Methane hydrate formation kinetics in bottom seawater and cold-seep fluids”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原位水合物微观生成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不同原位流体(底层海水和冷泉流体)中甲烷水合物形成的动力学...
2025-05-22
阿秒光源作为研究量子系统亚飞秒尺度电子动力学的关键工具,其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强度的孤立X射线脉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是一种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先进光源,能够产生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增强型自放大自发辐射(ESASE,Enhanced Self-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是FEL中产生超短脉冲的主流方法,它通过增强电子束的局部峰值流强来产生阿秒量级的超快X射线。为实现阿秒X射线和外部泵浦激光的精确同步,理想的方案是采用超快激光对电子束进行调制,但这一方案的主要问题是,调制激光会在主峰旁边产生多个小峰,这严重降低了阿秒脉冲的信噪比。针对此问题,上海高研院光源科学中心冯超研究员团队与上海光机所黄志远副研究员团队合作,提出利用气压梯度空芯光纤。
阿秒光源作为研究量子系统亚飞秒尺度电子动力学的关键工具,其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强度的孤立X射线脉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是一种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先进光源,能够产生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增强型自放大自发辐射(ESASE,Enhanced Self-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是FEL中产生超短脉冲的...
2025-05-22
上海高研院光源科学中心冯超研究员团队与上海光机所黄志远副研究员团队合作,提出利用气压梯度空芯光纤(HCF,Hollow capillary fibers)卓越的宽谱传输能力及可调控的色散/非线性特性,将多周期中红外激光压缩至亚周期尺度,继而利用该亚周期激光调制电子束获得孤立的电流尖峰,并最终在波荡器中实现高信噪比孤立阿秒FEL脉冲的产生。
阿秒光源作为研究量子系统亚飞秒尺度电子动力学的关键工具,其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强度的孤立X射线脉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是一种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先进光源,能够产生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增强型自放大自发辐射(ESASE,Enhanced Self-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是FEL中产生超短脉冲的...
2025-05-22
研究发现,南亚夏季风在过去暖期和未来预估中呈现类似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南亚地区降水总体增加,孟加拉湾季风槽环流减弱,阿拉伯海北部季风环流增强。季风降水的增加,一方面来源于全球平均增暖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增加,与之相关的热力项遵循“湿更湿,干更干”特征;另一方面来源于副热带欧亚大陆及北非地表增暖加剧所驱动的季风环流变化,通过温度平流导致南亚地区动力项呈现“南干北湿”的非均匀空间格局。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周天军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Past warm intervals inform the futur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不同气候增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变化机制的一致性,强调了古气候参照物在提升未来气候预估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潜力。该研究综合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所涵盖的...
2025-05-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利用基于大连相干光源自主搭建的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仪器系统,探究了?;靥宓鞍自诨罨讨校约捌溆隒4至C18不同链长脂肪?;嗷プ饔玫姆肿踊?,揭示了酰基链长依赖的ACP构象动力学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方军研究员团队利用基于大连相干光源自主搭建的极紫外激光解离质谱仪器系统,探究了酰基载体蛋白(ACP)在活化过程中,以及其与C4至C18不同链长脂肪酰基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揭示了?;闯ひ览档腁CP构象动力学机制,为ACP结构理性进化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链长调控提供了理论指导。ACP...
2025-05-20
奇异夸克是连接轻味夸克与重味夸克的关键桥梁,奇异夸克偶素为探索量子色动力学在微扰与非微扰过渡能区的性质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
近日,北京谱仪III(BESIII)合作组在奇异偶素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观测到一个新的轴矢量奇异偶素粒子,并命名为X(2300)。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an axial-vector state in the study of the decay??”为题发表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91901 (2025))。奇异偶素态是由奇异夸...
2025-05-15
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和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的多历元光谱数据,新发现了40个变脸活动星系核和29个候选体。
????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美国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的多历元光谱数据,新发现了40个“变脸”活动星系核(CL-AGN)和29个候选体。该研究结果扩大了CL-AGN的样本数量,为后续研究吸积盘态转变及相关物理机制提供了更多的观测依据。???该研究工作已被国...
2025-05-15
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LAMOST的大样本光谱数据的优势,结合其他光变数据,搜寻得到了包含23个具有极端光变特征的食双星系统样本。
????近期,厦门大学顾为民教授的研究团队基于LAMOST的大样本光谱数据的优势,结合其他光变数据,搜寻得到了包含23个具有极端光变特征的食双星系统样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该样本中的双星系统具有相似性,均由一颗低温且充满洛希瓣的亚巨星和一颗正在吸积的A型星组成。通过细致拟合光谱和测光数据确定了双星系统的物...
2025-05-15
华南师范大学和国家天文台的合作研究团队,基于LAMOST DR8低分辨率光谱数据,搜寻出了12766碳超丰贫金属星并给出了它们的恒星参数,构建了覆盖大天区范围的碳超丰贫金属星样本,弥补了目前已知碳超丰贫金属星样本数量的不足。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和国家天文台的合作研究团队,基于LAMOST DR8低分辨率光谱数据,搜寻出了12766碳超丰贫金属星并给出了它们的恒星参数,构建了覆盖大天区范围的碳超丰贫金属星样本,弥补了目前已知碳超丰贫金属星样本数量的不足。这项研究对全面了解这些最古老恒星的本质及探索宇宙中第一代恒星的性质具有重要...
2025-05-12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科研人员在提升铷钟短期稳定度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提出了一种"数字锁相环+双态控制"的复合调控技术,成功将铷原子钟秒级稳定度提升至E-13量级,较传统模式提高了近4倍。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科研人员在提升铷钟短期稳定度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提出了一种"数字锁相环+双态控制"的复合调控技术,成功将铷原子钟秒级稳定度提升至E-13量级,较传统模式提高了近4倍。研究成果以“Research on Clean-Up Technique to Improve Short-Term Stability of?Rubidium Clocks”为题发表于期刊IEE...
2025-05-12
相关成果分别以“Biomimetic Interface Engineering Approach for Universal Toughening of Rigid Fibers”、“Scalable ultrathin solid electrolyte from recycled Antheraea pernyi silk with regulated ion transport for solid-state Li–S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及eScience期刊。
近年来,纤维材料研究主要聚焦于超高强度模量或优异韧性的石油基合成纤维及无机纤维,这些材料在特种服装、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及新能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石油基合成纤维(如芳纶、碳纤维)及无机纤维(如玻璃纤维)虽具备高强度,却普遍面临韧性不足的瓶颈。与此同时,生物质纤维(如竹纤维)作为传统纤维材料的...
2025-05-12
研究成果以Supramolecular docking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alkyl-bearing molecules为题发表于《自然》杂志上。
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都含有柔性烷基链。这些分子由长长的碳链组成,它们通常非常柔性。对于这类样品,传统的晶体海绵法可以将它们络合进入金属有机框架(MOF)的孔道中,然后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进行结构测定。然而,传统的晶体海绵样品制备过程繁琐,对目标分子缺乏选择性识别能力,解析精度存在一定问题。长烷基链...
2025-05-1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占东教授团队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发现燃烧中产生的共价团簇中间体在气相小分子-黑碳颗粒转换过程中扮演着桥梁作用,提出了“共振稳定自由基团簇化(RSRC)”的黑碳气溶胶成核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占东教授团队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发现燃烧中产生的共价团簇中间体在气相小分子-黑碳颗粒转换过程中扮演着桥梁作用,提出了“共振稳定自由基团簇化(RSRC)”的黑碳气溶胶成核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Resonance-stabilized radical clustering br...
2025-05-0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崂山实验室等单位的科学家联合攻关,成功构建出世界首个水平分辨率达1公里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K++,该模式近日在跨异构超算平台实现全球公里级气候海洋模拟的性能可移植与科学试验双重突破.海洋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能量和碳汇调节器,吸收了超过90%的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新增热量以及30%以上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模拟和理解海洋中涡旋、锋面等中小尺度过程,成为提高气候预测精度的关键。
2025-05-08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高精度室内定位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成果以《Research on NLOS Error Suppression in UWB Based on RICT Algorithm》为题发表于期刊Measurement。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高精度室内定位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成果以《Research on NLOS Error Suppression in UWB Based on RICT Algorithm》为题发表于期刊Measurement。超宽带(UWB)技术因其高精度和强抗多径效应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非视距(NLOS)误差仍然是提高精度的重大障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