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元同城服务-同城空降软件,花间堂约茶的网,附近300元3小时

科研成果
    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正样星地数传链路对接试验完成

    2023-04-15

    4月11日至15日,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DQ-2卫星)正样星地数传链路对接试验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三亚站顺利完成。此次对接试验由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组织,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509所、804所、805所,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单位组成联合试验...

    BEPCII对撞能量和取数效率升级项目超导四极磁体低温垂直测试性能达标

    2023-04-12

    4月12日,加速器中心朱应顺超导磁体研发团队研制的BEPCII对撞能量和取数效率升级项目首台超导四极磁体,在高能所超导厅顺利完成了低温垂直测试,磁场性能达标。作为BEPCII对撞能量和取数效率升级项目的重点攻关方向,加速器中心自2021年4月开始组合型超导多极磁体的研制工作。该磁体内部包括超导四极磁体、超导反抵螺线...

    散裂中子源完成关键核数据测量,最新成果有望助力“双碳”目标

    2023-03-24

    近日,原子核物理顶级期刊《Physics Letters B》在线发表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Back-n)上的研究成果“1-300 MeV中子能区的232Th裂变截面测量”,该成果将有望助力国家“双碳”目标。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2030年完成“碳达峰”,2060年完成“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将核能确立为我国未来优...

    “奋斗者”号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

    2023-03-15

    3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抵达三亚,圆满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3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抵达三亚,圆满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本航次是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发起的“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第一阶段科考航次,自2022年10月6日从三亚启航,历时157天,环大洋洲航行22000余海里,共10所国内外机构参与。科考队...

    合肥光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光束线站发展喷雾进样高分辨光电离质谱实验方法

    2023-02-20

    过氧化氢是低温燃烧和大气自氧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但由于具有高沸点、热不稳定等性质,且缺少纯的标准化学试剂,直接对气相中的过氧化氢进行定量分析存在着困难和挑战。鉴于间接的过氧化氢定量方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合肥光源原子与分子物理光束线站发展了喷雾进样高分辨光电离质谱实验方法,首次可靠地实现了过...

    近代物理所赵红卫院士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3-02-17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近代物理所赵红卫院士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赵红卫院士主要从事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电荷态离子源、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和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等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具有原创性和重要国际...

    大气所“大气污染集合预报与动态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团队荣获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2023-02-15

     2月11日,中国科学院在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2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和科技促进发展奖。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大气污染集合预报与动态调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团队荣获2022年科技促进发展奖,团队负责人为大气所王自发研究员,主要成员包括大气所朱江、唐晓、李杰、晏平仲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李...

    等离子体所成功研制新一代磁体电源

    2023-01-18

    近日,等离子体所EAST磁体电源团队在黄连生研究员带领下,基于脉冲功率内生供应设计理念,采用全控型脉冲功率调制技术,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磁体电源(额定电流±15kA),并首次应用于托卡马克装置,完成EAST极向场PS11/PS12电源改造。

    近日,等离子体所EAST磁体电源团队在黄连生研究员带领下,基于脉冲功率内生供应设计理念,采用全控型脉冲功率调制技术,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磁体电源(额定电流±15kA),并首次应用于托卡马克装置,完成EAST极向场PS11/PS12电源改造。新型PS11/PS12磁体电源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投入EAST装置运行,顺利...

    等离子体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2023-01-09

    实现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是未来聚变堆必须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期,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前沿物理基础研究成果。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在高能量约束先进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实现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是未来聚变堆必须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期,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前沿物理基础研究成果。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核聚变大科学团队在高能量约束先进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

    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项目荣获“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

    2022-12-09

    12月9日,2022年中国质量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第二十届全国质量奖(2022—2023年)卓越项目奖名单,其中等离子体所东方超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项目荣获“全国质量奖卓越项目奖”。此次获奖是对等离子体所“匠心聚合 质量极限”大国重器建设管理模式实践成果的极大认可,同时也是建设和推动核聚变大科学工...

    国家授时中心成功研制守时铷喷泉钟

    2022-12-04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团队在守时铷喷泉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该团队围绕连续可靠的运行能力、性能优异的频率稳定度和频率漂移率,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频率稳定度、频率漂移率分别为1.91E-13τ-1/2(τ=1~200000 s)、1.71E-17/d的守时铷喷泉钟。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

    合肥光源研究团队获2021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1项

    2022-11-29

     合肥光源研究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21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合肥光源韦世强研究团队的“能源材料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的原位同步辐射研究”项目获2021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依托我国同步辐射光源,建立了原子级精度的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学(XAFS)实验新...

    种质库完成滇南热区民族真菌学调研与种质收集

    2022-11-28

    与民族植物学和民族动物学相比,民族真菌学研究起步晚,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全球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不过百种,其中多以中低温种类为主,高温栽培种类很少。云南拥有丰富的野生菌资源,然而资源?;び肜妹芡怀?,针对热区的资源调查相对欠缺,开展民族真菌学调研和种质收集,不仅能够反映野生菌利用现状、预测...

    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40kW

    2022-11-25

    近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CSNS)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40kW并稳定供束运行,超过设计指标40%。

    近日,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CSNS)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40kW并稳定供束运行,超过设计指标40%。CSNS打靶束流功率于2020年2月达到100kW设计指标后,加速器团队做了进一步提高打靶束流功率的规划。2021年暑期检修期间,快循环同步加速器(RCS)安装了脉冲校正四极磁铁,用于对束流光学参数进行校正以及对加速过程机器模式的快...

    深海浮游式作业平台完成4300米级海试

    2022-11-24

    11月7日至19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携深海浮游式移动作业平台(ROV)和中继器赴南??筎S2-19航次,该平台完成了由浅到深3个级别(1500米,2500米和4500米)的海上试验,最大工作深度达到4308米。该平台在海试过程中工作正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目标,顺利完成海试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初步的作业能力,可以承担深??瓶?、工程作业等任务。

    11月7日至19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携深海浮游式移动作业平台(ROV)和中继器赴南海开展TS2-19航次,该平台完成了由浅到深3个级别(1500米,2500米和4500米)的海上试验,最大工作深度达到4308米。该平台在海试过程中工作正常,各项指标达到设计目标,顺利完成海试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初步的作业能力,可以承担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