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反常热输运是核聚变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微湍流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反常热输运的主要因素。微湍流可以被常共存于等离子体中的MHD不稳定性所调制(平衡调制或非线性耦合),进而影响等离子体反常热输运水平。中高波数微湍流被MHD不稳定性调制的成果鲜有实验报道,鉴定及进一步的理解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预测以及改...
2018-01-05
美国能源部12月19日公布了2017年聚变能科学亮点——“New Physics Understanding Provides Attractive Path for Developing Fusion Energy via a Steady-State Tokamak”。这来自于等离子体所龚先祖研究员和美国通用原子公司Andrea Garofalo博士共同领导的EAST/DIII-D联合实验研究,这也是中国磁约束聚变科学家们的相关成果首次被美国能源部官方媒体报道。
美国能源部12月19日公布了2017年聚变能科学亮点——“New Physics Understanding Provides Attractive Path for Developing Fusion Energy via a Steady-State Tokamak”。这来自于等离子体所龚先祖研究员和美国通用原子公司Andrea Garofalo博士共同领导的EAST/DIII-D联合实验研究,这也是中国磁约束聚变科学家们的相关...
2018-01-05
2017年12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报道EAST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新闻“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报道EAST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新闻“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榜上有名。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此项年度评选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
2018-01-05
2017年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资深科技记者和网友共同评选出的“国安杯”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报道EAST在7月3日实现稳定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的新闻——“小太阳”运行百秒刷新世界纪录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资深科技记者和网友共同评选出的“国安杯”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报道EAST在7月3日实现稳定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的新闻——“小太阳”运行百秒刷新世界纪录榜上有名。本次入选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的分别为:· “墨子号”实现...
2017-12-31
正在执行“西太平洋主流系科学观测网维护与升级”航次任务的“科学”号科考船传回佳讯,已圆满完成雅浦海沟、密克罗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片区的考察任务,正在前往菲律宾片区航程中。航次成功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8套新布放潜标进行了数据传输实时化升级,首次实现了西太平洋3000米大水深连续观测数据实时回传,并成功...
2017-11-28
一维多层纳米线以其特有的周期性物理结构在基础物理研究和纳米器件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前景,人们长期致力于通过优化多层纳米线结构实现对其物理性能的有效调控。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多年发展的重离子径迹模板法成功制备出Cu/Ni多层纳米线,并通过调节纳米线各子层厚度、纳米线直径、多层纳米线周期等参数对Cu/Ni...
2017-11-28
重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是植物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辐射诱变效应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共性课题。目前对重离子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染色体畸变、遗传物质多态性及特定基因序列分析方面,而分子水平的突变特征研究仍相对薄弱,欠缺全基因组水平大视角、多方位及大样本量数据支持。近代物理所...
2017-11-13
近日,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陈丙秋博士和刘晓为教授基于LAMOST的海量巡天数据,对近邻超新星遗迹S147进行了详细研究,首次发现了与S147成协的尘埃云,并将其命名为S147尘埃云。
近日,云南大学中国西南天文研究所陈丙秋博士和刘晓为教授基于LAMOST的海量巡天数据,对近邻超新星遗迹S147进行了详细研究,首次发现了与S147成协的尘埃云,并将其命名为S147尘埃云。质量超过8个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晚期中心核能耗尽后,将发生塌缩并引发超新星爆炸。爆炸抛出的物质向外极速膨胀并与周边星际介质...
2017-10-27
在太空飞行期间,宇航员不可避免的暴露于较高剂量和各种形式的辐射中。如何降低空间环境对宇航员健康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铁离子作为宇宙空间的主要辐射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研究发现与低LET辐射相比,高LET重离子可能导致更复杂的DNA损伤,当DNA损伤不能正确修复时,诱导细胞凋亡??悸堑蕉陨羁仗剿鞯男巳?..
2017-09-26
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于8月7日从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亚,圆满完成热带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于8月7日从深圳起航,9月5日返回三亚,圆满完成热带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系统的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项目科研团队针对位于东经139-141o、北纬10-11o之间的卡罗琳海山区,从地质、...
2017-09-23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中,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这一成果北京时间2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中,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这一成果北京时间2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通过“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科考团队在我国南海约1100米的...
2017-08-30
2014年4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实验组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核反应研究组合作,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放射性束流线1号线(RIBLL1)开展了对“反转岛”区原子核结构的实验研究。利用HIRFL提供的初级束40Ar轰击9Be靶发生碎裂反应,碎裂产物经过RIBLL1分离、纯化,得到了Z~12,N~20核区的放射性...
2017-08-19
在重核与超重核区,α衰变谱学研究是了解原子核性质、获得核结构信息的重要手段,α衰变链的建立是进行核素指认的关键。通常,建立衰变链的方法是对产物进行注入-衰变关联测量。之前德国、日本研究组分别对220Pa进行过实验研究。在前者的实验装置中强调对短寿命核的收集,无法进行注入-衰变关联测量,仅依靠其α衰变的寿...
2017-08-15
新华社“科学”号8月15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15日继续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开展科学考察,其搭载的“发现”号??匚奕饲彼鞑杉揭恢怀ぴ?0厘米的巨型海参和海山峭壁处的4只海葵?!胺⑾帧焙挪杉降木扌秃2危?月15日摄)“发现”号采集到的???月15日摄)“发现”号当天下潜深度...
2017-08-14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8月14日对人类从未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首次科学考察,采集到丰富的生物和地质样品,其中包括一株罕见的淡黄色海绵以及有永恒爱情象征的偕老同穴海绵。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8月14日对人类从未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首次科学考察,采集到丰富的生物和地质样品,其中包括一株罕见的淡黄色海绵以及有永恒爱情象征的偕老同穴海绵。海绵是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而简单的一个类群,虽然经历几亿年的进化,组织器官仍然没有分化,没有口和消化腔,一般呈瓶状、圆柱...